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是隶属于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距离商丘市区98公里。处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交汇处,永城被称为河南省的东大门,素有“豫东明珠”之称。历史悠久,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河南省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城市,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生态建设市,河南省卫生城市。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华东工业的能源后方,也是国家唯一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的城市,永城拥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永煤集团和神火集团,是河南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中文名称: |
永城 |
外文名称: |
Yongcheng |
行政区类别: |
省直管市 |
所属地区: |
中国河南 |
下辖地区: |
演集镇、芒山镇等23镇6乡 |
政府驻地: |
演集镇新城区东方大道 |
电话区号: |
(+86)0370 |
邮政区码: |
476600 |
地理位置: |
华中 |
面积: |
2000平方千米 |
人口: |
150万(2010年) |
|
方言: |
中原官话(洛徐片) |
气候条件: |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
芒砀山汉文化景区、崇法寺塔、陈官庄等 |
机场: |
徐州观音机场 |
火车站: |
永城北站(在建) |
车牌代码: |
豫N |
GDP: |
371亿元(2012年) |
名人: |
宋献策、孙殿英、鲁雨亭等 |
高校: |
永城职业学院 |
|
概况永城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是隶属于河南省政府直接管理的九大扩试点县之一,为商丘市代管的县级城市。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素有“豫东门户”之称,市政府驻东部新城的东方大道。永城市是河南省东引西进的桥头堡城市、河南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直管试点县(市)、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永城市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150.6万人,下辖29个乡镇。1996年10月撤县设市,2011年6月被确定为全省10个省直管试点县(市)之一。永城相继荣获了河南省文明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全国幸福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等一系列称号。永城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华东工业的能源后方,也是国家唯一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的城市,永城拥有两家中国500强企业-永煤集团和神火集团,是河南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之一。
永城是汉兴之地。秦末,汉高祖刘邦义释刑徒,斩蛇起义,以芒砀山为根据地,开创了大汉王朝四百年帝业。汉人、汉字、汉文化由此而兴,在此昌盛。在芒砀山已发现汉代文物遗存30多处。中国秦汉史研究专家多次到芒砀山考察论证,认定芒砀山为汉文化发源之地,是汉文化兴盛之地。
永城是能源之都。永城地下储煤面积1216平方公里,储量达52.5亿吨,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全国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全省铝精深加工基地。永煤集团、神火集团全国两大500强企业坐落在境内,8对矿井投入使用,年产原煤2300万吨。
永城是面粉之城。永城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河南省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小麦产量常年稳定在14亿斤以上,面粉加工企业140家,年加工小麦60亿斤,产品畅销30多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10月被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永城)面品博览会。
永城是生态之市。按照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定位,率先在全省启动了生态市建设,编制了“四位一体”的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和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合作,加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相继建成了沱河风景带、雪枫河风景带、东方广场、和谐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城区绿化面积80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47平方公里,人口45余万,城镇化率达40%。
永城是长寿之乡。永城区位优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完善的社会保障,悠久的长寿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宜居宜业的胜地、健康长寿的福地。全市共有百岁以上老人158人,80岁以上老人3.5万余人。2011年12月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区位交通
永城[2]处在东经115°58′~116°39′,北纬33°42′~34°18′之间,平均海拔33米。市境的北、 东、南及西南部分别与安徽省的砀山县、萧县、濉溪县、涡阳县、亳州市毗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河南省的夏邑县缘连。永城交通十分便捷,距离徐州观音机场不到100公里,永城北依陇海线,东傍京沪线,西临京九线,永青铁路纵贯市境。连霍高速公路与永登高速公路东西贯穿全境,济祁高速公路自北到南与连霍高速、永登高速成“工”字型相交,311国道和郑永省道横穿东西,永砀、永宿公路纵贯其间,郑徐高铁在永城设永城北站。沱浍河复航工程12.5期间已经开工,即将通航。
历史沿革
永城市历史沿革详表
朝代 |
年代 |
沿革(治所) |
详情 |
夏商 |
前21世-前11世纪 |
|
属豫州 |
周 |
前11世纪-前256年 |
|
大部分属宋国,西南部属于焦国。 |
春秋战国 |
前770年 -前221年 |
|
战国后期归魏国、楚国。 |
秦 |
前221年-前206年 |
置芒县(今陈集)、酂县(今酂城)、砀县(今芒山)。 |
芒、酂二县属泗水郡,砀县属砀郡(砀县为砀郡治所,今永城芒山镇山城集)。 |
汉 |
前206年-220年 |
置酂县、芒县、砀县及敬丘侯国、建成侯国。 |
酂、芒二县和敬丘侯国、建成侯国属沛郡,砀县属梁国。 |
三国 |
220年-265年 |
|
置临睢、太丘、建平、酂、砀五县,属魏国谯郡。 |
晋 |
265年-420年 |
置酂县、下邑县(治所为今砀山县毛李庄)一部。 |
西晋初,临睢、太丘、建平三县并入酂县,属谯国;砀县并入夏邑属梁郡。东晋初年,属南谯、梁郡,后分别属后赵、前燕及前秦管辖,淝水之战后,重归东晋所辖。 |
南北朝 |
420年-589年 |
置酂、砀二县。 |
南朝宋,酂县属南豫州梁郡;齐,置临江郡,赞阝县属之,后废临江郡,重属南豫州。北魏,赞阝县归谯州临徐郡,后废,重归徐州梁郡;东魏,县境西南部属南兖州马头郡下邑县,东北部属徐州砀郡砀县;北齐时,境内置安阳县(治所在今保安山南),砀县并入,属彭城郡。 |
隋 |
581年-618年 |
置酂、永城(今城关镇)、砀山县。 |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隶属谯郡,县址定于马甫城(今永城老城)东北三里。隋初,复置酂县,属谯郡(即亳州);芒砀山旧治安阳县,更名砀山县,属梁郡。 |
唐 |
618年-907年 |
置酂、永城、砀山县。 |
武德五年(622年),永城县址移至马甫城。唐初,酂县属沛郡;武德四年,因平定王世充,置亳州、宋州,酂县属亳州,砀山县属宋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永城属亳州。 |
五代 |
907年-960年 |
置酂、永城、砀山县。 |
后梁,升砀山县为辉州;后唐,废辉州复置砀山县,属单州,永城、酂两县属亳州。 |
宋 |
960年-1279年 |
置酂、永城、砀山县。 |
后梁,升砀山县为辉州;后唐,废辉州复置砀山县,属单州,永城、酂两县属亳州。 |
金 |
1115年-1234年 |
置酂、永城县。 |
金时,永城、酂县同属南京路亳州管辖;兴定五年(1221年)十二月,改永城县为永州,下辖永城、下邑、砀山、酂四县。兴定元年,以砀山县河水改道划境不便,改属归德府;金亡,宋取归德府,砀山县随属。 |
元 |
1271年-1368年 |
置永城、砀山县一部。 |
至元二年(1265年),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元初,与酂县同时归附,属京东行省;至元二年,芒砀山划归永城县管辖。以砀山县在黄河以北,由归德府改属济宁府,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京路归德府。至元二十五年,“归德府”更名“汴梁路”,永城随属。 |
明 |
1368年-1644年 |
置永城县。 |
洪武元年五月,永城隶属河南行省隶属于开封府,十一月改属归德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改归德州为归德府,永城随属。 |
清 |
1644年-1911年 |
置永城县。 |
置永城县。清中期,境内的“郸县”(今丹城集)、新兴镇、鹿塘寨划归安徽。永城县属河南省归德府;宣统三年,改属河南省开归陈许郑道归德府。 |
民国 |
1911-1949年 |
置永城县、雪枫、雪涡、雪商亳县、砀南县、萧宿永县。 |
1945年2月,为纪念彭雪枫,更名雪枫县,县境南部划归雪涡县,县境西南部划归雪商亳县。秋,会亭集东半部及附近村庄划归夏邑。1947年3月至11月,县东部为萧宿永县辖区;1947年11月成立砀南县,县北部为其辖区;1947年,铁佛寺集属永城部分及以北56个自然村和王引河以东鲁楼、李楼等8个自然村划归宿西县(今属濉溪);宿西县将王引河以南赵楼、王园等5个自然村划归永城。民国二年,永城县划归河南省豫东道;1914年6月,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永城县随属;自1933年2月起,永城县划归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管辖。1938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永城境内国民党辖区仍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中共民主政府辖区先后隶属豫皖苏边区革命根据地、淮北第二行政区和苏皖边区第八行政区;1945年2月,更名雪枫县。1946年12月,雪枫、雪涡、雪商亳3县隶属豫皖苏边区第三行政区;1947年3月至11月,县东部为萧宿永县辖区;1947年11月,县北部成立砀南县。1949年3月,雪枫县复名永城县,撤销雪涡、雪商亳、砀南等县,恢复原建制,隶属皖北行政区宿县专区。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 |
置永城县、永城市。 |
1952年12月,濉溪县的赵庄、钟庄等11个自然村划归永城;1954年9月,马头、新兴两区所辖28个乡560个自然村划归夏邑;1956年,北镇乡76个自然村划归夏邑;1964年6月,洪河以东的何寨、王集、土山等54个自然村划归萧县,萧县洪河以西的窦楼等5个自然村划归永城;1964年和1966年,夏邑县铁匠棚以东的6个自然村先后划归永城;1966年7月,樊集公社所辖王庄、新桥大队划归夏邑,夏邑县火店公社的吕楼、张厂划归永城。建国至1952年,永城县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9年1月至1960年底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区;1961年至1996年,隶属商丘专区。1996年12月,永城撤县置市,永城市属商丘市代管。2011年6月,永城市成为河南省直管市,市委书记、市长行政级别定为副厅级。 |
永城名称来源
⑴ “永城”的来历:因县城屡遭水击而不破,故名永城。取永远为城之意。 (《永城县志》)
⑵“建成县”: 秦置,故城位置在今永城东北35里陈集乡刘寨60里裴桥镇等,隋城系依汉芒县旧址,今地面尚存东北城角,高于地表0.5米。《永城县文物简介》1981年永城县文管会编著。《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学社出版)亦将该城标于永城县东南。
⑶“芒县”: 秦置,地处今永城东北35里芒山、陈集一带。
⑷“敬丘县”: 汉初置敬丘县,东汉改为太丘县,晋县废城存。地处今永城西北。
⑸“酂县”: 秦置,地处今永城酂城一带。
据《永城县志》记载,隋大业四、五年间,淮河、汴河流域连遭大水,多数城池被水淹没。六年三月,隋炀帝乘龙舟顺汴河南下,一路上只看见马甫城安然无损,隋炀帝随口说到“五年水灾毁多城,唯有马甫是永城。”皇帝金口玉言,从此马甫城改为永城。
永城城市名片
国家面粉城;
国家园林城市;
中华诗词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
全国幸福感城市;
全国科普示范市;
全国生态宜居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
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市 ;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中国产业能力发展百强市;
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河南省卫生城市;
河南省文明城市 ;
河南省园林城市;
河南省生态建设市;
省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市 ;
省精细化管理先进城市;
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
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最具优势县
行政区划
河南省永城市总面辖东城区、西城区2个城区,截至2012年12月31日,永城市辖23个镇、6个乡,744个行政村,3706个自然村。所属乡镇有:城关镇、演集镇、酂城镇、十八里镇、高庄镇、芒山镇、薛湖镇、马桥镇、裴桥镇、陈集镇、蒋口镇、太丘镇、李寨镇、顺和镇、苗桥镇、茴村镇、卧龙镇、侯岭镇、酂阳镇、马牧镇、龙岗镇、王集镇、刘河镇;双桥乡、条河乡、陈官庄乡、城厢乡、黄口乡、新桥乡。
乡镇简介城关镇
即永城西城区,总面积14.2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镇政府驻利民居委会。
2002年底,辖18个居委会(解放、塔东、塔西、岳山、中山、健康、人民、淮海、红旗、红学、胜利、西南、永和、花园、雪枫、利民、东方、白洋)、8个村(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南园、大营、马岗、董桥),41个村民组,22个自然村。
演集镇
包含永城市东城区,面积59.8平方千米,总人口1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万人。镇政府驻演集村。
辖18个居委会(车站、百花、永兴、沱滨、文化、菊花、月季、欧亚、民生、中原、雪枫、团结、牡丹、阳光、明珠、铁东、铁西、华星)、21个村(演集、胡阁、谢楼、曹楼、张大庄、陆楼、李楼、时庄、代王楼、关庄、李林、刘楼、刘庄、韩寨、梁油坊、天齐、朱小庄、丁楼、丰庄、武庄、郭楼)。250个村民组,210个自然村。
芒山镇
位于永城市北部芒砀山汉文化景区。总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政府驻雨亭村。
辖26个村(山城、前尧、后尧、僖山、夏庄、雨亭、磨山、周桥、张庄、柿元、马山、陶山、刘厂、关庄、朱厂、松元、大庄、刘庄、彭厂、郑楼、丁楼、赵楼、姜楼、陈楼、种庄、周庄),211个村民组,98个自然村。
高庄镇
位于永城市东部。总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镇政府驻高庄村。
辖31个村(高庄、程元、曹庄、王庄、陈庄、王楼、大厂、车集、贾庄、韩庄、郭寨、申楼、闫瓦房、坡里、黄李、谢庄、谢店、蒋洼、冀庄、前张、大张、孙楼、单庄、郭庄、黄屠、葛店、高台、邵庄、洪楼、周庄、练庄),271个村民组,154个自然村。
陈集镇
镇政府驻陈集村。辖34个村(陈集、郭庄、刘寨、双楼、代井、大朱庄、东风、孟寨、丁西、丁东、侯庄、张莫庄、张王庄、刘楼、望庄、豆油坊、大陈庄、贾庄、张庄、王善庄、刘河、朱寨、胡井、赵楼、花园、李古洞、马古洞、汉陈、香庄、高庙、芦庄、松元、练油坊、练楼、姚楼、道南),307个村民组,169个自然村。
薛湖镇
镇政府驻薛南村。2002年底,辖35个村(薛南、曹大庄、薛北、朱坑、金顶、崔庙、康庙、陈小庙、徐营、侯楼、洪路口、聂庙、丁庙、程大庄、陈寨、董阁、宋楼、王桥、周阁、黄营、窦楼、聂四楼、董庄、班寨、李草楼、李庄、张七楼、洪寨、宋河、刘家庙、张白元、聂寨、候寺、陈楼、付楼),313个村民组,139个自然村。
2005年,撤销滦湖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薛湖镇管辖。
蒋口镇
镇政府驻蒋南村。2002年底,辖33个村(蒋北、蒋南、张庙、赵庄、崔油坊、凡集、北李楼、后板桥、四口楼、张菜园、常湾、前板桥、西李楼、张洼、葛洼、蒋型坊、乔楼、车楼、张集、谢庄、南李楼、王庄、谢集、九千米、陈楼、北李庄、田水井、秦湾、张梨园、刘集、仟佛、洪楼、刘庄),282个村民组,170个自然村。
酂城镇
位于永城市西部。
2002年底,辖33个村(酂东、王庄、双楼、龚庄、乔集、张庄、中楼、王楼、薛庄、宋庄、肖阁、菊庄、王寨、夏三楼、刘庄、袁庄、酂西、酂南、夏庄、侯寨、花园、丁阁、张楼、柏元、姑庵、丁桥、曹庄、五里、卞庄、马六、李集、肖楼、胡楼),284个村民组,146个自然村。
裴桥镇
位于永城市西南部。
2002年底,辖29个村(裴桥、任楼、王阁、孙母庄、朱庄、胡小寨、和顺、田楼、张店、前老家、李阁、梁堰、程庄、刘井、夏平楼、夏桥、周阁、崔庄、苏楼、邵庄、杨楼、盐店、苏沟、书案、刘庄、万楼、黄楼、乔庄、赵楼),243个村民组,185个自然村。
马桥镇
镇政府驻马北村。2002年底,辖30个村(马北、郑庄、洪寺、何庄、阎庙、梅庙、马南、庞楼、陈庄、陈湾、小苏庄、田楼、庞庄埠、刘楼、沈楼、侯寨、王桥、孙庄、同沟、马彭、常集、武庄、王庄、朱庄、洪沟、唐庄、李庄、铁塔、菜园、果园),289个村民组,196个自然村。
十八里镇
镇政府驻十八里村。2002年底,辖19个村(十八里、曹庄、祝庄、成楼、单阁、彭楼、陈楼、孙元、刘岗、七里店、郭李庄、三座楼、王双楼、十里庙、柘树、望堂、李窑、大李庄、陈土楼),131个村民组,67个自然村。
太丘镇
镇政府驻太丘村。2002年底,辖20个村(太丘、刘楼、崔楼、齐阁、后韩庄、邱庙、洪庄、吴圩、张牌坊、曹庙、杜庄、黄桥、洪小楼、丁庄、万庙、胡小厂、石庄、石槽、许河、六湾),194个村民组,97个自然村。
李寨镇
镇政府驻李寨村。2002年底,辖21个村(李寨、苏小庄、徐庄、曾楼、关庄、余庄、支庄、丁唐、苏暗楼、张迁、庞庄、陈庄、麻冢、二郎、大李家、苏李家、苏阁、唐楼、彭庄、魏庄、苏楼),178个村民组,118个自然村。
卧龙镇
镇政府驻洪福村。2002年底,辖22个村(洪福、黄庄、潘老家、潘双庙、高胡楼、李庄、位桥、潘桥、杨大庄、丁楼、浑河、潘楼、王庄、刘园、余庄、刘楼、王元、伊庄、石桥、王行、宗桥、夏朱元),192个村民组,113个自然村。
候岭镇
位于永城新市区南部,新城工业开发园区坐落境内。
2002年底,辖28个村(侯岭、方庄、程营、孟庄、张井、柏山、李口、施庄、蔡元、高楼、韩二庄、孙庄、大王庄、草庙、陈庄、亓庄、钟庄、呼东、呼中、呼西、二十里、十八里、谢楼、酒店、蒋阁、化庄、任湖、解庄),233个村民组,138个自然村。
酂阳镇
镇政府驻酂北村。2002年底,辖30个村(酂南、酂北、酂西、常庄、盛楼、吴庄、母阁、牌坊、乔霍楼、凡庄、宋庄、乔楼、崔庄、练楼、代营、陈阁、李庄、杨庄、翟楼、马楼、张线庄、六湾、陈楼、王楼、柳元、蔡集、孟桥、油坊、刘庄、黄盆厂),225个村民组,112个自然村。
马牧镇
乡政府驻马牧村。2002年底,辖30个村(马牧、桑李庄、东霍、两口、乔楼、赵庄、西霍、郑西、丁寨、荣庄、丁老家、候洼、南董楼、程阁、歧麦、丁大庄、卜南、丁三楼、郑寨、西董楼、棠林、霍土楼、付小楼、五子楼、郑东、丁路口、卜北、王庄、马庄、宋王庄),233个村民组,109个自然村。
龙岗镇
乡政府驻龙岗村。2002年底,辖28个村(龙岗、唐庄、贺庄、徐楼、华佗、王楼、魏庄、孔湾、杨楼、秦楼、白元、蔡楼、马阁、屈庄、陈古同、孙楼、韩庄、位楼、王石栏、张集、米庄、天齐、孟楼、王阁、楚庄、杨庄、孟李楼、田楼),306个村民组,164个自然村。
城厢乡
乡政府驻戚庄村。2002年底,辖19个村(戚庄、北郝、刘岗、韩庄、高余庄、李林、张楼、程楼、王楼、高玉楼、南郝、李庄、八里庙、冯寨、张庄、张大庄、洪岗、任楼、王楼(县南)),203个村民组,131个自然村。
茴村镇
乡政府驻东街村。2002年底,辖24个村(东街、南街、西街、张石桥、刘营、苗阁、代庄、邓庄、盛营、杨庄、汪庄、岳庙、谭桥、苗庄、位老家、李楼、刘元、翟庄、吕店、杨套楼、老阎楼、韩楼、崔庄、张大楼),235个村民组,104个自然村。
苗桥镇
位于永城最东部。总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乡政府驻张楼村。
2002年底,辖20个村(新庄、梁海、水寨、陈大庄、周集、汤庙、苗北、曹楼、张楼、高楼、屈庄、苗南、李黑楼、韩阁、杨楼、武庙、黄土楼、花园、药店、黄楼),156个村民组,86个自然村。
刘河镇
乡政府驻刘河村。2002年底,辖27个村(刘河、訾楼、竹元、棘古同、王楼、尹楼、杨各子、郭洼、窦石桥、大秦集、王集、豆官坑、丁庙、万善庵、李庄、刘集、位庄、朱楼、倪阁、孙厂、孟集村、姜庄、祖楼、刘小尧、武楼、周庄、谢楼),234个村民组,198个自然村。
条河乡
乡政府驻李楼村。2002年底,辖27个村(李楼、排集、肖庄、冯庄、王石庄、种寨、郑楼、祝庄、吴营、侯庵、宗楼、李各、翟营、王山、堤湾、王庙、水库、东侯庙、西侯庙、贾洼、徐山、条河、邵山、鱼山、李双楼、邸楼、郭集),227个村民组,87个自然村。
顺和镇
乡政府驻东街村。2002年底,辖29个村(东街、西街、高新庄、高双庙、张庄、赵庄埠、夏楼、吕小楼、玉皇、丰沃、李大庄、蔡小街、蔡庄、后六子、梁庄、朱庄、房集、韩庄、王庄、高平房、蒋大庄、刘木匠庄、高口、姬庄、赵洼、赵营、刘古同、赵路口、洪菜园),245个村民组,145个自然村。
双桥乡
乡政府驻双桥村。2002年底,辖25个村(双桥、王店、李林、杨岗、王香楼、碱荒、李珍庄、贺孙楼、魏洼、桑楼、孙瓦房、刘阁、大位庄、何楼、孙楼、张阁、王炉营、小王庄、汤楼、曹沟寺、邓楼、张桥、徐庄、乔洼、赵洼),225个村民组,125个自然村。
王集镇
乡政府驻王集村。2002年底,辖17个村(王集、崔营、余庄、庄楼、李岳楼、任楼、李沟、乔楼、郭庄、曹庄、凡营、闫庄、郭桥、八口楼、刘老家、蔡阁、石营),152个村民组,88个自然村。
新桥乡
乡政府驻新桥村。2002年底,辖18个村(新桥、曹桥、秦庄、江庄、张寨、马庄、韩六子、胡寨、胡道口、蒋庄、前刘营、孙庄、侯楼、朱楼、甘城、小刘庄、荣庄、温油坊),187个村民组,112个自然村。
黄口乡
乡政府驻黄口村。2002年底,辖20个村(黄口、顿桥、赵楼、丁楼、李平楼、李当庄、大刘庄、老家、木楼、大寨、陈楼、曹楼、成庄、许庄、胡庄、田庄、何桥、闫王庄、白庄、道庄),175个村民组,100个自然村。
陈官庄乡
乡政府驻陈官庄村。2002年底,辖14个村(陈官庄、丁枣园、胡庄、黄松林、李门庄、刘集、郭楼、堌尚、潘窑、陈庄、杨寨、左寨、张大庄、王庄、李庄、黄庄湖等),113个村民组,56个自然村。
人口状况
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市总人口150.6万,统计常住人口1377897人,其中城区人口45万,城镇率36%。
经济建设
据统计,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1亿元,增长10.3%,位居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位;境内财政总收入完成70.28亿元,位于河南省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32元,分别增长13%。再次进入中国百强县行列,位居第90位。一般预算收入20.01亿元,居全省县市第六位。国税收入超过5个省辖市,地税收入超过3个省辖市,国地两税综合收入超过4个省辖市。生产总值万元能耗降低6.1%;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全省领先。以旅游业和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快速增长,为以“黑白经济”著称的永城市奏出了发展的最强音。
工业永城工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拥有各类工业企业8000多个,以煤炭、电力、铝制品、建筑、冶金、化工、机电、纺织、造纸、皮革、食品、酿酒等工业为门类的产品500多种,其中高压电器、白酒、防水新型建筑材料——水必克、何首乌粉、辣椒制品等百余种产品分别获省优、部优称号。
农业全市耕地面积178万亩,粮食总产达61.26万吨,肉类总产达7.02万吨,蛋产量达4.33万吨,已建成以11万亩速生林为代表的十大特色经济区,是国家小麦优质商品粮基地市、国家粮棉生产百强市、国家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市、全国秸杆养牛(羊)基地市、全国科普示范市、河南省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承担国家和省、市大型农业科研项目20多项。
永城各乡镇经济实力排行
第一 演集镇
第二 芒山镇
第三 城关镇
第四 高庄镇
第五 候岭镇
第六 陈集镇
第七 城厢乡
第八 十八里镇
第九 薛湖镇
第十 新桥乡
永城历史文化
永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聚居,周为犬丘,秦置芒、郎、犬丘三县,春秋时被誉为"膏腴之地",明帝改犬丘为太丘。晋为酂县,永城原名马甫城。永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永城,避雨芒砀山,留下了夫子山和晒书台。秦朝末年,汉刘邦在永城芒砀山斩蛇起义,创立了千年帝业。汉丞相萧何在永城酂城制定中国第一部法典,留下了萧何造律台,造律台上层为商代堆积,下层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
明代著名诗人李先芳,游商丘入永城途中写到: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波平;村原处处垂杨柳,一路青青到永城。
宋代翰林宋玉留下了《过永城》的诗篇:行尽江南数十程,故园风物倍关情;枣花零乱槐阴合,一路清香到永城。
永城旅游
永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2009年12月25日,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旅游文化建设与推广大会上,永城市被授予“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名城”称号。永城市芒砀山文物旅游景区被授予“中国国际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
物华天宝,人才荟萃,英雄辈出。芒砀群山中,胜迹棋布,点缀生辉。孔子留足处,陈胜长眠地,为江山添圣迹;刘邦斩蛇碑,汉代陵墓群,让天下人称奇,一代名将彭雪枫横戈马上,率部杀敌,创建了以永城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总前委,指挥若定,决战淮海,陈官庄地区歼敌数十万,成为奉献给新中国的奠基礼。
永城历史名人
刘武:(?-公元前144年),汉文帝第二个儿子,汉景帝亲弟弟,;汉武帝亲叔叔,母亲窦太后,封梁王,史称梁孝王(睢阳),死后葬于永城芒砀山中。
朱敬则:(635年-709年),河南永城人,字少连,唐朝政治家、史学家。唐朝武则天称帝时,曾任正谏议大夫等职,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出生,死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享年75岁。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
张皇后:(?-1442年),河南永城人,明朝第四代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亲生母亲。她历经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促成了历史上的“仁宣之治”,被誉为“女中尧舜”“中外十大母亲之最贤德的母亲”。
王三善:(1565年-1623年),河南永城人,字尤名,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著有《四书解》《易经辩》等书。
练国事:(1582年-1645年),河南永城人,字君豫,明朝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曾任明朝户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丁魁楚:(?-1647年),河南永城马牧乡丁老家人,字中翘,号光三,明朝万历四十年中举人,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崇祯四年任保定巡抚,崇祯七年任户部侍郎,崇祯九年任河北巡抚,崇祯十年任河南、湖广总督,加任兵部尚书,官至正三品,1647年被清将李成栋所杀。
丁启睿:(1595年-1645年),河南永城人,丁魁楚的侄子,字性如,号圣临,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举人,万历四十八年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兵部主事、兵部郎中、太原知府、山东按察使右参政、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宋献策:(?—1645年),河南永城人,他学识渊博,才智非凡,精通“术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军师,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宋献策被封为“开国大军师”。
永城交通
永城地处豫、皖、苏、鲁四省结合部,又是城市密集区,交通十分便捷,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永(永城)登(登封)高速东西贯穿全境,济(济宁)祁(祁门)高速公路自北到南与连霍高速、永登高速成“工”字型相交,郑(州)永(城)省道、311国道和郑永省道横穿东西,永砀、永宿公路纵贯期间。永(城)芒(山)高速与永(城)宿(州)、永(城)亳(州)高速相连,以城区为中心,形成“工”字型高速网。永宿、永亳、永(城)砀(山)、永商、永(城)涡(阳)等省际道路在市区交汇,形成“米”字型交通框架。陇海、京沪、京九、徐阜四大铁路干线在永城四周紧绕,境内的铁路连接线与四大干线相连,客运车站正在筹建,沱河航运已通过省发改委批复。乡乡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柏油路。
水运有沱浍河复航工程,国家高速铁路东西交通大动脉郑徐高铁经在永城设“永城北站”,郑徐高铁于2012年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通车运行。
永城客运交通发达。截至06年11月省市际客运班线有41条,营运客车辆214辆;城乡客运班线36条。全市客流量15000人次。公交车和出租车从无到有,现已开通8路公交线路,正着手开通9/10/11路新公交。日客运量28000人次,出租车辆2300余辆。永城到郑州的车辆全部是豪华大巴,每40分钟一班。永城和周边的省会城市也保持着密切联系,到陕西西安、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安徽合肥、山东济南、湖北武汉,还有北京、上海,都有直达的豪华长途汽车。永城与江浙一带城市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宁波、温州、义乌和永城之间也都开通有长途汽车运营业务。
通讯永城通讯发达,移动、联通、电信,网通,铁通五大通讯集团均在永城拓展市场,固定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移动电话境内无盲区,宽带网已遍及城乡,数字有线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遍布29个乡镇,城区内已经实现数字电视全覆盖最多可实现120个频道的接收,市政府的信息网络、招商网站等已全部开通,市直大部分单位和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各有特色的网站,实现了信息全球共享。
永城教育事业
十年间,永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永城市六中,永城市七小,八小,五小一批新学校办学办学理念新,管理规范,特色凸显,成为对外开放的教育窗口。
社会力量办学方兴未艾,小龙人教育集团、永城志义中学、光明高中、行知园中学、双语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恰似一束束艳丽夺目的山花,把永城教育事业妆扮得万紫千红。
永城高级中学、永城实验高中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永城职业学院升格挂牌,结束了永城没有高等大专院校的历史。